給校內的師生一個自由心得分享園地,提升校內的閱讀與寫作興趣。歡迎提供您的創新作品。

影評

刺客聶隱娘


~外文系 蔡奇璋老師~





《刺客聶隱娘》





 侯孝賢為了做好金馬獎執行委員會主席的工作,放下拍片工作多年,但也趁機建立了可觀的人脈;這是他走向人群、與人為善之價觀的體現。做為一名導演,他有個性,但從來不曾像楊德昌那樣孤高;他議論時政,但似乎不曾像柯一正那樣投入。拿捏取捨,若即若離,他越來越是一個用鏡頭自我辯證、自我推翻的哲思家。





 





《刺客聶隱娘》貌似壯偉瑰麗,但到底只是一部清婉的精緻小品。甚麼藩鎮割據,甚麼青鸞舞鏡,最後全在幫襯隱娘的人性復歸。復歸倒也有語病,因為黑白片頭中,隱娘第二次下手,便已因見小兒可愛而無法竟功。道姑收她為徒時,她畢竟已經十,在家中度過父母憐愛的童年,對人情世故有了初步的理解;所以,在被道姑送返後,聽家人言往事,就取繡巾蒙面,一逕哀哭。這點縹緲回憶,成了她隻身反覆咀嚼的溫暖微光,鍛造了她與道姑截然不同的生命走向。





 





就表演層面來,妻夫木聰無疑是全片最到位的演員。網路酸民表示,貼個鬍子戴上帽子隨便抓個人來演磨鏡少年都行,何必是妻夫木聰?這是捉狹戲言。這角色本質上飄飄浮浮,彷彿可有可無,卻是電影版聶隱娘中極其關鍵的人物。妻夫木聰渾身上下都是戲,每個動作、每一眼神,都透散著他對磨鏡少年的理解與同情,於是「創造」就這麼生了。不論是為隱娘敷藥的指尖,還是跟隨隱娘身後不知所措的背影,這位日本演員都給出厚實、可信的演繹,為影片後段隱娘遁世的選擇,鋪架出動人之脈絡。





 





不過,這畢竟是侯孝賢的聶隱娘,不是唐傳奇的聶隱娘,因此少了驚動,多了穩重。也因為它是侯孝賢的作品,所以它是集成的藝術,無有自耽自溺、自高自喜的息氣。朱天文等人的文字、李屏賓的攝影、廖慶松的剪接,全深深烙印在膠捲的脈動裡;容或都有絲許瑕疵,但氤氳散發著人情的濃味,述著為人處境之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