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展覽的魅力就是這樣子,你認真的做一件事情別人會回應,我覺得我們就是在交流 。

「醃蘿蔔私宅展覽所」負責人 朱玲瑢

本次圖資處邀請到「醃蘿蔔私宅展覽所」負責人朱玲瑢老師,前來分享她自2021年6月開始,從協助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館開展,到自己開設「醃蘿蔔私宅展覽所」的策展歷程。

戴著充滿知性氣息的圓框眼鏡,一頭俐落短髮,配上舒緩的語調,她是資深廣告人朱玲瑢老師。朱老師1999年即擔任奧美廣告副創意總監,其後多年又歷經多家廣告公司擔當創意總監,具有豐富的廣告經驗。經過多年累積的設計及策劃經歷,朱老師轉把創意投入展覽所,除了作為醃蘿蔔企劃工作室主持人,在外也擔任策展人及導演 。

醃蘿蔔就在
一邊被五權南路銜接中投公路的車流
一邊被綠川的水流夾繞的
中間的一棟透天厝裡。

我想用這樣的生活感經營替代空間。
希望來這裡的人感到受歡迎,
並感到充實。

#醃蘿蔔私宅展覽所

朱老師從台北回到台中老家,就致力於將老宅打造成展覽所,希望更多人關注藝術, 且非用高冷、有距離的視角來看待 。因為所在的台中南區並非時髦的地方,不想唐突,故取名為「醃蘿蔔私宅展覽所」。

一切從零開始,為理清思緒,朱老師向自己提出了三個問題:

問題一:經營此空間的目的為何?
問題二:想形塑怎麼樣的展覽空間?
問題三:消費者在哪裡?

接下來朱老師透過分享三個承辦展覽的經驗,告訴我們她從中找到的答案。

我們的目的並不在於建立一個「周全的」材料庫,而是藉由一個材料庫來表達一個「開放的」、「合作共生的」、「多樣性的」、「推測式的」、「未來性的」,其核心精神在於打開邊界。

2021年至2022年,朱老師完成了三項策展專案,分別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館及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展出。

「來自未來的朋友-第三自然的纖維材料庫」,是朱老師與兩位藝術家合力完成的策展處女座,於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設計館展出。透過「鷹架」以立體的結構作為畫布,展示出各式各樣存在於我們生活周遭的「纖維」,期待讓大家對纖維有更新穎的認知及感受,也使展覽成為一個溝通的媒介。

每個作品都是差異的結合,像設計師跟工藝師的差異、能力的差異、還有外國人跟臺灣人的差異。
這個東西叫共創,我把它轉換成就像我們午後雷陣雨,是因為這是溫度差異造成的。

「54場雨-國際設計X台灣工藝跨域共創展」同樣在草屯工藝中心,是為期三年的常設展。展場中的展品皆是工藝中心「對流共創計畫」的共創作品,其媒合台灣的工藝師與國外的設計師共同創作,打破傳統工藝無法加入設計以建立品牌的壁壘。

精選出的54組作品其實皆曾在諸多展覽展出,故這場策展的挑戰即是——如何用新的概念讓已經展過的作品產生新意。「這是非常完整用我個人的創意能力,去運用在展場策展上的一個呈現」,朱老師感慨說道。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

第三場以藍染為題的展覽—— 「孵藍」,於清華大學藝術文化總中心舉行。與前兩場不同的是,這次朱老師不僅是策展人,同時也是參展的創作者。為了瞭解藍染,她提前數個月實地去中寮參加工作坊,歷時三天完成第一個藍染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展品的過程中,朱老師感受、汲取了更多策展靈感,也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這場展出由六位藝術家各自以不同角度呈現藍染的作品,而「孵藍」即意味著讓藍染有更多不同風貌的可能性,得以將她們的職業、生命經驗進行詮釋。

「第一次看到這種展示,也太獨特了吧」
「大概是在學校看過前三喜愛的展」
「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

朱老師的投影片上是清華大學學生在展場留言本上的話語,這些是她在本次策展中最大的收穫,「當你用心的去做一個展覽,不管對方懂不懂,他會有感覺」。

「展覽就是好好地做,人們就會讀到你的心意 」

帶著前面的策展經驗,朱老師回到醃蘿蔔私宅展覽所,籌備展覽所的第一場展出「數刺-陳杏芬個展」。

其實個展的主角,即藝術家,早在開展三年多前已決定。熱愛植物與繪畫的杏芬老師並非專職的藝術創作者,因受朱老師邀請開展,開始去摸索、學習怎麼去做一個純粹的藝術作品,最終選定以貼近其生活的黃藤為材進行創作,表達她的愛情。黃藤佈滿銳利尖刺,故將展覽命名 ——「數刺」。

然而,備展的過程中,杏芬老師仍不斷自我懷疑,懷疑是否會有人來看展,朱老師則滿是信心,「我覺得展覽就是一個簡單的東西,就是你好好的做,人們就會讀到你心意」。

如同為了策展學習藍染的精神,朱老師也藉此深入了解黃藤、了解藝術家的生活及思維、了解黃藤之於藝術家的意義為何,最終協助打造出一場兼具「互動」、「感官體驗」並帶來「共鳴」與「感動」的獨特個展。

很多來看展的人我都會問他,「你覺得充實嗎? 」

回應早先提出的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 經營此空間的目的為何? 」,朱老師給予肯定的答覆——營造展覽所的目的是讓看展的人感到充實;第二個問題「 想形塑怎麼樣的展覽空間? 」,也已在籌備「數刺」的過程中得到解答;至於第三個問題「消費者在哪裡?」,朱玲瑢老師坦言尚未找到答案,不過並非毫無線索,「隨著我不斷要去累積自己的經驗,然後在這個空間去累積人們來看展覽的經驗,我覺得這個問題才慢慢會明朗」。

【延伸資訊】54場雨 | 54Rains 設計工藝跨域共創展 | 台湾|工藝中心